◇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彦霏 文/图
“接龙、接龙、接龙,转……”
11月19日,隆昌市莲峰大剧院内乐声阵阵,隆昌市双凤镇28名机关、村(社区)党员干部手持小金龙、凤竹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为即将举行的《“献礼党的二十大·文艺心向党”——内江市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紧张排练着。
跟随音乐节奏,舞蹈队员们穿、缠、腾、跃,时而顺风步、碎米步多端变化,手中的小金龙上下翻腾。细细观来,龙凤相携、矫健多姿,美不胜收。
“笑容,笑起来,注意队形和表情……”排练中,隆昌市小金龙非遗文化工作者李启贵不时提醒着演员的队形变化和情感调动,和演员们一起细细打磨着表演细节。
“我们这个作品的名字就叫‘龙凤舞’,创作灵感来自于隆昌市双凤镇双凤龙灯文化,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启贵说。
双凤龙灯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双凤人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年丰景瑞的愿望。
双凤龙又以小金龙为首,金龙灯龙身轻巧,灵活自如,可做高台表演,可耍板凳,可耍桌子。金龙灯以竹丝扎身,红绸作面,舞起来潇洒自如,行走方便,形式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以小成其大,小龙也风流。”金龙灯虽小,却能以气势宏伟磅礴见长。表演时以锣鼓助威,旗仗助兴,金龙在万点火花中上下起伏跃动,金光闪闪,气势热烈而壮观。每到逢年过节及重要祭祀活动,各家各户都要耍龙灯。有的舞龙灯时,以数盏云灯相随,龙灯在云灯中来往穿梭,烘托出祥龙腾云驾雾之势。民间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囵龙,青壮年舞金龙”的说法。
“龙凤灯的主要技巧表现在队形变化无穷的‘穿’‘缠’和过桥上高台的‘腾’‘翻’‘穿’上。”作为此次龙凤舞的编导,李启贵对小金龙的技巧表现熟稔于心。“‘缠’要如胶似漆、缠缠绵绵,‘腾’要群峰出没、高低有别,‘翻’则更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自民国年间起,双凤的龙灯参加过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比赛,获得过数以百计的奖状、奖牌,双凤龙灯足迹踏遍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省市的许多地方,口碑甚佳。
一千多年来,双凤龙灯从走村串户到登上大雅之堂,历久弥新,雅俗共赏。在隆昌市双凤镇,龙灯也已成为连接政府和百姓的一座桥梁,是隆重庆典中必不可少的庆贺形式。
“龙灯文化更多的是传承发扬龙的奋发向上精神。”隆昌市双凤镇文化中心主任郭逢亮向记者介绍,此次双凤镇推选的龙凤舞,正是将民间零散艺术变为舞台艺术的典型例子。以6条小金龙和2条凤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在党的好政策下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欢欣鼓舞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把龙灯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它。
“每个角色都要相互配合,哪一个没舞好或者动作不到位,整体效果就会不好。”自今年6月开始组建队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包括双凤镇经发办主任罗莎在内颇具潜力的28名年轻党员干部一起参加了此次排练。
“我们在今年六七月排练得更加频繁一些,内江‘9·08’疫情过后,10月中旬再次开始排练到现在。”罗莎说。
据了解,后期双凤镇还将从此次表演中筛选保留部分种子选手,培养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非遗文化艺术传承人,让龙凤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发展中“活”起来。
“龙凤舞来自群众也表现给群众,这和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通。在表现龙腾凤跃的向上精神的同时,警醒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群众,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群众。”四川省龙舞第37代传承人江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