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蕾
持续涵养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稳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2021年,内江市委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生态内江”。这一举措诠释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和追求,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发展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
事实上,内江的绿色“发令枪”早已打响。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2016年以来,内江市11条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制久清,累计建成2600余亩生态廊道、绿色玉带;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两个国家级试点全面完成。全市生态环境、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噪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8天;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在用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五年来,内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绿色家底”殷实、亮点纷呈。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内江始终坚持以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程”为统揽,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积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探索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游玩时看到的山与水,天晴时拍下的‘内江蓝’,都能在朋友圈里收获大量点赞。”作为土生土长的内江人,市民林淑萍这五年切身感受到,“内江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环境的好转,得益于全市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一方面,持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夏季臭氧、冬季颗粒物综合治理“三大攻坚行动”,进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陶瓷等行业整治。另一方面,强化农作物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管控,做好监测预警预报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并开展人口增长、城镇化、产业发展、能源结构数据收集和现状分析,指导火电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加强沱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以及乌龙河、小青龙河等重要支流污染治理,做好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加快PPP项目和其他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和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布局一批农田氮磷控源减排、坡耕地生物拦截等示范工程,同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水域岸线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百里碧道”建设计划,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深入开展“净土保卫战”。坚持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农用地,深化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应用,制定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启动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自行监测、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排放情况调查等工作;充实土壤环境项目库,加快入库项目的落地实施。
2020年的数据显示,内江已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33.5个百分点。此外,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削减43.4%、52.2%、22.33%、28.82%,超额完成“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蓝天保卫战”提升了空气环境质量,“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则让“水清”“土净”的目标照进现实——“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的内江场景越发多了起来。
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在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既能实现化肥减量,又能促使果实提质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试点项目正在火热建设;市中区金盈旺养鸡场依托自动化集粪清洗装置,统一发酵禽畜粪污,成功转化为种植果树、大棚蔬菜等的优质肥料;市中区下元村集体经济养殖场内,全封闭式、环保型的圈舍令当地生猪养殖水平更上一层楼,养猪场产出的“废料”经过技术手段变成了农作物的肥料和周边村民的生活用气……
到2020年底,内江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83.48%,超全省平均水平;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96.6%,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内江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近几年,内江市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举措,重点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进
行创新综合利用,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自主经营”的原则,推行“县级收储中心+镇街道收储点+村级收储点”的秸秆收储运行模式,成功实现秸秆科学回收利用,把过去的田间废弃物变成了现代农业的再生资源。
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理论产生量199.27万吨,可收集产生量160.4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146.35万吨,利用率达91.20%,较2019年利用率增加1.95%。
生态环境保护,各行各业都要落到实处。内江市以技改项目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减排”工程,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工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
隆昌市碧檀陶瓷有限公司因实施创新型现代窑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不仅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还充分利用窑体解决人工操作中造成的能源浪费,减少烟气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3月顺利完成对6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此后,电厂运行产生的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较改造前分别减少6至8成,进一步降低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内江一手抓生态环保、一手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实践。
“十三五”期间,内江水泥行业深度治理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60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34个工业炉窑项目整治全部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
生活垃圾分类:
城乡人居环境切实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走进东兴区田家镇垃圾压缩中转站,收集、称重、卸料、压缩、储存、转运,一套成熟的垃圾处理体系映入眼帘。作为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的重要内容,该站点实行“一卡一车”制,专人安排调度,定车、定人、定点收集群众生活垃圾。
依托重点项目,实行户集、村收、镇转运,东兴区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这样的工作模式正是内江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升级和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的一个缩影。
2019年底,内江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启动试点。2021年上半年,全市共配备分类垃圾桶34344个、垃圾转运车481台;建成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22个、垃圾分类收集站1326个,餐厨处理设施日处理量在110吨以上,每吨垃圾约能发电400千瓦时,无害化处理率达100%——30个垃圾分类试点全部完成验收。同年下半年,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内江市已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市治理办主任邱霞介绍,当前,内江全力增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试点带动、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运行格局。全市上下各司其职、协作联动,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齐抓共管搞治理,并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与“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爱国卫生运动和生活垃圾分类、铁路沿线环境治理等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同时以严格的考核督查等手段倒逼责任落实,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组建专业的垃圾分类工作队伍;印发《内江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实施方案》《内江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督查考核工作方案》等文件;探索使用移动智能垃圾收运设施;定期通报各县(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排名;启动垃圾分类“蒲公英行动”;打造垃圾分类主题的城市景观小品……一项项务实举措,既为内江绿色发展“加码赋能”,也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