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建党百年看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的发展

◇内江市税务局课题组

治税思想是国家上层建筑在处理税收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政策主张,体现在税收原则的确立和税收制度的构建上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其治税思想蕴含了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民情怀。

一、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发展历程回顾

(一)1921-1949年,革命根据地税收,税收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无税收来源,所需经费主要靠捐款和社会筹集,直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系列税收实践。1928年7月,中共六大制定的民主革命《十大纲领》提出“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提出“土地税依照生产情形分为三种:15%、10%、5%。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得呈明高级苏维埃政府核准,免纳土地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取消一切反革命统治时代的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所得税”。1937年8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税收,为革命提供了财力保障,为新中国税制建设提供了经验积累。

(二)1949-1958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税收职能初步体现。1949年,接管旧机构,沿用旧税法。1950年,政务院发布实施《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全国税政。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通告》和《商品流通税试行办法》,进一步修正税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在新中国得到初步体现。

(三)1958-1978年,受单一税制和“非税论”影响,税收职能严重削弱。1958年,精简税制,实行工商统一税。1966年,“非税论”盛行,税务机构、税务人员被大量减并下放,税制建设被严重破坏,税收职能作用被严重否定。1973年,税制大幅简并,形成对国营企业只征收工商税一种税,对集体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两种税的税收制度。

(四)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税收职能作用日渐强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3年,开始实施“利改税”,分两步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198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将原工商税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共推出11个税种。1994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2006年起,全面停征农业税,结束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税的历史。2012年起,分三个阶段推行“营改增”,营业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合并为一套机构。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开启税收征管改革新篇章。

二、影响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变化的成因分析

(一)革命根据地税收服务于战时的需要。革命根据地的税收,不仅承担了组织收入、为革命和战争提供经费保障的职能,也是树立共产党形象、争取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宣传工具。中国共产党以“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口号贯穿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全过程,以此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形象。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实践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税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税制建设的逐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方面,国民经济需要迅速恢复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大量的税收,以满足政治军事斗争、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需要。在经济建设方面,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税制建设方面,大量借鉴苏联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税制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治税思想,是基于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保障政治军事斗争和恢复巩固政权支出等需要而做出的选择。

(三)“大跃进”等对治税思想的颠覆。1958年初,党的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就是在“大跃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税收领域的产物,减少税种,减少征税环节,税收职能严重削弱。1966年开始,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工商税制被批斗为繁琐哲学。1973年,全国各地全面试行工商税,税种、税目、税率过度简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严重缩小,税收的杠杆作用几乎被全盘否定。可见,当国家忽视经济建设时,税收也同样被忽略。

(四)改革开放后税收的职能作用得到空前重视。1979年4月,党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建立和完善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制,成为新时期税制建设的必然选择。“利改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税收领域改革的“敲门石”。198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与之相适应的税收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经济发展迅速,税收增长迅猛。2018年,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合并。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税收改革步入深水区。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治税思想的选择,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制建设,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的发展方向

(一)税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税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是推进税制改革,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税收制度日益完善。二是建设智慧税务,以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建设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三是提升税收法治水平,完善税收立法体系,展现社会主义税收法治的优越性。

(二)税收经济一体化。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必然要求税收和经济政策需要一体化联动布局。一是强化税收对经济的调控力。运用宏观税负的变化,结合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反应,调控行业经济发展。二是强化税收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理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挖掘地方税政培育地方经济的潜力。三是强化税收对行业发展的统筹。税源的多少,税基的宽窄,税负的高低,充分发挥税收对行业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完善税种,合理税负,统筹调节各行各业发展。

(三)税费主体多元化。除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国家将逐步交由税务机关集中征收。一是税收和非税并驾齐驱。税收不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主体,社会保险费、土地出让金、其他非税收入等多元化税费收入格局将形成。二是非税政策更加透明规范。征收主体集中统一到税务机关,为统一政策、规范征收、统筹收支奠定了基础。三是税费服务方式多元。与缴税主体相比,缴费主体的数量呈倍数增加,其分布广泛,需求各异,需要以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纳税人和缴费人的需求。

(四)税收体系全球化。中国将逐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税制体系建设将步入国际化的快车道。一是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保障沿线合作项目的推进。二是服务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保障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税收政策支撑,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走出更加广阔的道路。四是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构建一套由我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国际税收秩序,或将减少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和损失。

四、结语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看,党始终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贯穿于治税思想的始终,税收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当前,世界各国正经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考”,中国共产党无疑交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卷。税收对疫情影响行业的精准减免,对复工复产的税收扶持响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税收工具治理国家的能力,展现了全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新形象、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仍不断深化税收改革,坚持以“大幅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明显降低征纳成本”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税收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放光彩、更加璀璨。

(作者为内江市税务局课题组成员杨煜川、杨宗品、余祯西、李权系)

--> 2021-09-16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83235.html 1 建党百年看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的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