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昌市黄家镇九龙村,说起“第一书记”杨宁,村干部和村民都对他夸赞有加。
驻村三年,杨宁和群众打成一片,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完善设施,帮扶贫弱……全村拧成一股绳,九龙村脱胎换骨,村民持续增收,生产生活有了保障。
4月22日,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杨宁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洁 文/图
干劲十足:
为村产业发展不遗余力
蜿蜒平整的水泥路,绕着梯田一般的山坡,坡上,一片片柑橘树舒展着新叶。杨宁和驻村工作队员张波跳进地里,拉下一簇枝丫仔细查看:“今年这片就要进入丰产期了,该请老代(该村驻村农技员代光银)来看看……”
5月10日,记者跟随杨宁和张波的脚步一路走一路聊,说到和杨宁一起驻村的日子,张波打开了话匣子。
杨宁是隆昌市委巡察办巡察专员,2018年5月,由组织选派到黄家镇九龙村担任“第一书记”。同事张波、李天佐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和杨宁搭档挑起了大梁。
九龙村位于隆昌市西南部,距离城区25公里。山高林密、光棍众多曾让九龙村远近闻名,而且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支撑。
因村子距离场镇较远,驻村工作队一次采购就要多备几天的菜,但夏天没有冰箱,事情一多,有时忙忘了,买的菜和肉坏的坏,臭的臭,只得扔了!为了省事,他们索性买一堆土豆、萝卜之类容易储存的蔬菜,从土豆丝、土豆块吃到土豆丁、土豆泥,从萝卜汤吃到萝卜饭,吃得清口水长流:“回一趟家,就赶紧去打‘牙祭’……”张波说。
沿着那条蜿蜒的水泥路,他们反复走访,商讨发展产业的方案。九龙村有种植柑橘的传统,杨宁同村两委决定从发展种养业入手。
他们依托村里成立的专合社和家庭农场,形成柑橘、茵红李种植、生猪和泥鳅养殖四大产业。其中,柑橘和茵红李种植面积达1500亩,建成标准猪场两个,泥鳅养殖面积30余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0.2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5万元,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杨宁每年都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技术学校培训师到村授课,讲解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定期举办脱贫能人创业培训会,邀请专家到村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培养困难群众的自信心和能力,通过自我发展,实现致富。
2018年底,九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126户、244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直到现在,杨宁的朋友圈仍能看到推销农产品的动态。“带货书记”是大家给他最贴切的标签。
“为了帮脱贫户推销农产品,也是拼了。”张波说,尤其是在2020年春节前,推销力度更是空前。
九龙村的脱贫户大部分无一技之长,有的缺乏劳动力,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只能从养家禽入手。2019年,杨宁通过联系禽苗市场团购、协调帮扶单位赠送等方式为村里的脱贫户、村民发展了一批鸡苗鸭苗。到了春节,因为出栏过于密集,鸡鸭出现滞销。看着愁眉苦脸的村民,杨宁跟着着急。他在朋友圈推销起土鸡土鸭,同时联系到隆昌的一些超市、机关食堂等,化身推销员。
不仅如此,他还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购买。卖出十来只,他就用自己的车拖回城里,挨家挨户送货上门。一次,一个朋友说要几只,可是等杨宁送上门去,对方又改变主意,要不了这么多。剩下的,杨宁只能拿回家自己消化,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杨宁家的冰箱里都塞满鸡鸭,这看似“土豪”的背后,却有着说不出的心酸。
“有的朋友要杀好去毛的,有些又需要活的……”杨宁说,用车拉活禽,难免会遇到粪便问题,常常让整车一周内还有味道。
今年1月,一场霜打下来,农户种的砂糖橘遭了殃,一万多斤砂糖橘必须在一周内卖完,否则就会烂掉。杨宁再次跑上跑下,联系帮忙销售了绝大部分,大大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杨宁前后协调企事业单位购买了总价值20余万元的滞销柑橘、土鸡土鸭等农副产品。
“这个书记真是个热心肠!”砂糖橘种植户陈良波忍不住夸赞,“有责任心,肯为老百姓着想,值得信赖!”
殚精竭虑:
为抓基础建设敢啃“硬骨头”
在九龙村行走,虽然路是水泥路,但一个陡坡连接着一个坎,弯道也多,最关键是村里缺水,长年困扰着村民。
“去年三四月的时候,因为天干,村里30%的田不能正常插秧,那些插好了的秧苗,10%干死了……”村支部副书记郑仁松叹了口气。眼见着干涸得种不下去的田,全村上下都火急火燎的。那段时间,杨宁焦灼地跑相关部门,终于争取来项目,开始修建提灌站。
五六月的天,暑气渐强,却挡不住杨宁和村干部爬坡上坎做规划的匆匆脚步。
“因为这个项目用电来自自贡地区,所以要请自贡供电部门的人来跨区域安装,很不方便。”郑仁松说,杨宁为了这事没少跑路,甚至找了镇、县等帮扶部门支持才把电的问题解决了。
今年3月,新的提灌站投入使用。插秧时节,清凉的水流进田里,村民们兴致勃勃地栽种秧苗,再无缺水的困扰。村民踏实了,杨宁也放心了。这座提灌站,辐射5个村民小组的生产用水,解决了村民长期靠天吃饭的难题,九龙村的柑橘产业园区用水难困境得到极大程度缓解。
驻村工作3年来,杨宁积极参与新建道路、厕所改造等项目的前期摸底统计,做好政策解释,取得农户支持,累计争取交通水利等建设资金300余万元,完成硬化通村路、入户路、便民路总长近6公里。
真情服务:
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九龙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1组村民郑洪英在门前搓着麻。杨宁凑上前去,和她拉起家常。“杨书记可是个好书记呐!有啥子问题跟他反映,总能有回音!”郑洪英说。
在九龙村,多数人都认识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第一书记”。尤其是3组脱贫户曾祥得,固执的他谁的账都不买,还曾把上门看望他的人拒之门外,但十分信任杨宁。
当然,一开始,曾祥得可没少对杨宁甩过难看脸色。
曾祥得已年过六旬,几年前老伴去世,女儿在上高中,儿子在上小学。他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发展副业、倒卖鸡蛋等方式赚点微薄收入。2018年,杨宁刚一上任,就到了曾祥得家走访,“人畜共生”的场景,让杨宁至今记忆犹新:“一进屋,鸡、羊关在一屋,厨房、厕所都没有门,全是‘开放式’的,满地的粪便,让人无法下脚。”
全村都要脱贫,谁也不能落下!杨宁频繁登门,曾祥得屡不见客。
“老曾,你看看你女儿也大了,这种环境住着,哪里合适嘛!”杨宁使出“杀手锏”,以儿女的健康成长为由,劝说曾祥得要改变观念。
随后,他联系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和捐款,给曾祥得的家来了个大改造:首先安门,分开厨房和厕所。其次,安蹲便器,贴地砖。再修羊圈,把畜禽和人分开。
再到曾祥得的家里,改变可谓天翻地覆。曾祥得对杨宁也不再避而不见。
帮扶曾祥得等人的事,杨宁没有过多提,但大家看在眼里:驻村工作以来,他向帮扶单位争取帮扶资金40余万元,为村级和贫困家庭解决化粪池堵塞、房屋漏水、入户路硬化等问题诉求超100余件;协调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月300元……
而他,始终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做事要勤恳踏实,做人要问心无愧,要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呼。”
4月22日,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杨宁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为他三年的艰辛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但他与九龙村的情缘,还在延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