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娅
“打牙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低,每个家庭每个月最多只能打两次牙祭,吃肉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那时物资匮乏,猪肉凭票供应。我们家7口人(外婆、爸爸、妈妈和我们四姊妹),每人每月半斤肉票。外婆总是精打细算,计划着分两次购买,才能保证全家一个月打两次牙祭。
每次要去买肉了,天不见亮甚至是头天晚上就要叫二妹去排队,争取排在最前面,才有机会买到槽头肉、猪下水或者猪头、猪脚等次等肉。因为越是次等,买得的分量就会越多一点,有时1斤肉票可以买到1斤半的分量。这样,打牙祭的时候,我们才能多吃几块肉。
童年时,我几乎天天都盼着打牙祭,特别是闻到隔壁邻居家的肉香时,馋得口水直流。外婆却告诉我们:牙祭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的,过完年之后的二月初二,才能打第一次牙祭,以后就是半个月一次,腊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牙祭。
外婆给我们讲了打牙祭的来历: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大家都要“做牙”迎福,为土地爷爷祝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头牙”。二月初二那天,每家人都要拿出最好的祭品祭拜土地爷。家境好的,通常是猪牛羊三牲齐全;家境一般的,则是雄鸡刀头;家境穷的,也会买一块肥肉切成正方形,恭恭敬敬地摆上贡位,虔诚祭拜。祭拜完后,人们就把香喷喷的祭品端上餐桌,分而食之。“头牙”过后,每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吃了牙祭肉,就好干活路”,打了“头牙”,春耕农忙就开始了。而过了腊月十六的“尾牙”,就盼着过年了。所以,每年的“头牙”和“尾牙”都是很隆重的,特别是“尾牙”,不但有肉吃,还可以提前吃到为过年准备的腊肉香肠,外婆会做一个小小的腊肉拼盘,让大家尝尝新。
早年,外公在重庆江津开了一个猪鬃作坊,他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谚语:“牙祭不打,生意要垮”。所以,不管资金多么紧缺,外婆都要想方设法在每月初二、十六给员工们打牙祭,激励他们努力干活。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为打牙祭操碎了心。不经意间,她就把古老的打牙祭习俗和生活现实融为了一体,伴陪一家三代人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家户户几乎天天都有肉吃,“打牙祭”一词,渐渐被人们淡化、遗忘。现在人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健康饮食,少吃肉,多运动。
可惜外婆早早离开了我们,没能看到她难以想象的、不为打牙祭而犯愁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