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春笋歌

◇科林

一入三月,雨水便多了。惊蛰过后,山间的竹笋披了春衣,在雨水中拔节有声。小小的笋尖拱出泥土,只需数日,春笋已成。竹林里便多了挎篮背筐的女子,采挖春笋而来。

老家的房前屋后,一笼笼竹林围绕。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村人种竹,倒不是因为“无竹令人俗”,实在是离不得竹。

堂屋里摆放的竹椅、竹凳,卧室安置的凉床、竹席,檐下的竹竿、竹箩,避雨的“青箬笠,绿蓑衣”,厨房离不得的筲箕、竹刷把,灶前用作燃料的竹枝,砧板上的片片春笋……农人的生活,和竹息息相关。

作为山珍之一的春笋,自古有诗句相咏。最有名的是唐朝李义山初食春笋所赋诗云:“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春笋,形如花苞,初生柔嫩,珍贵如金。李义山写得怜惜、写得娇宠。

我偏喜宋代净慈长老释德辉的《新笋》:竹笋初生竹犊角,蕨芽新长小儿拳。旋挑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年少时,春天一到,我拎一把三尺有余的小锄,背一个齐肩的竹背篼,唤上三两个姐妹,吆喝一声,就去了竹林。干爽的地面,有太多竹的孩子潜在地下,扒开一层老竹叶,拳头大小的竹笋一个个显露出来。

“挖这个!”领头的大姐一声令下,女孩儿们吐一口唾沫在掌心,搓一搓,举起小锄,“嘿”一声,吐气、埋头,使了大劲,那小牛犄角般的竹笋齐根处裂开大口子,再用力一掰,笋子倒在一侧,棕色笋壳和雪白的笋节分离开来。

装上十来个,竹背篼就满了。姐妹们摇头晃脑,哼着小曲,凯旋而归。家中的阿婆、母亲们也采了一把野菜归家。正是“儿童未识清风味,锄取新苗供晚筵”。

转眼间,当年的小少年已步入中年,却不知我曾去过的那一笼竹林,是否还安然生长着微苦而清香的春笋?是否还有青葱的女儿家,扛一把小锄,吹一曲“春笋歌”?

--> 2021-03-13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74946.html 1 春笋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