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威远县界牌镇花荷村:

走专业化科技化路线 时令蔬菜铺筑乡村振兴路

春到花荷村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萍 文/图

春节已过,广袤农村大地,又到了春耕备耕关键时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2月20日10时,在威远县界牌镇花荷村,村民张华芬和其他村民一样,已经在地里劳作了一两个小时,用机器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唤醒。

“这一季准备栽种辣椒。”具有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张华芬告诉记者,家里大部分土地已经种上鲜食玉米,闲散的土地主要种植各类时令蔬菜。

据介绍,花荷村种植蔬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该村土质条件好,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种各种时令蔬菜,但因交通条件所限,村民只能将种出来的蔬菜靠肩挑背磨送出去。由于蔬菜品质好,该村的蔬菜从那时起便远近闻名。

在丘陵地区与土地打交道,基本上都是体力活路,同时存在投入大收益低的问题,这就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走出农村,走进城市,一些土地便撂荒了。

但记者了解到,花荷村的土地却基本没有撂荒的情况。这是为何?该村党支部书记兰宗琴给出了答案。

“随着我们村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即使村里留下来的都是劳动力较弱的老人,但依然可以胜任种地的工作。”兰宗琴说,很多村民家都有耕地机器,以前一天的活路现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村里有水库,灌溉也不成问题,同时有长期合作的经销商,村民种出来的蔬菜只需放在路边就有人上门收购。

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朱钢全夫妇证实了兰宗琴的说法。

据了解,朱钢全家种了7亩地的鲜食玉米,今年春节前已经完成播种,现在玉米苗已经破壤而出。此时,朱钢全也正在农技人员、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徐渊的指导下,对玉米苗进行保温保湿操作。

“现在种地都讲科技。”朱钢全指着地里的玉米告诉记者,从玉米播种到收获,每一个过程都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从耕地到浇灌,每一个程序都有标准化操作,使种庄稼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收益更高。

“每亩地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朱钢全给自家收入算了一笔账,种植一季玉米可收入2万元左右,种植三季就有6万元入账,这对于传统种植,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据了解,在花荷村种植三季的鲜食玉米是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1700多亩,每年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左右。

通过专业化操作、科技化指导,花荷村的蔬菜产业不仅实现了“家里香”,还实现了走出去。兰宗琴告诉记者,受村里种植蔬菜影响,已经有50多名年轻人走出家乡,在外地承包土地,搞起了大棚种植,将蔬菜种植产业越做越大。

新闻链接: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1年全市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68.5万亩,产量172.8万吨。

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教育培训科科长罗树远告诉记者,目前正处于小春后期管理和大春的备耕关键时期,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生产,全市农业系统组成了相应的技术服务团队,包括情系三农志愿服务队、专家团队、巡回农业技术服务小组和驻村农技员,分别深入到各个建制村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点对点指导,通过技术指导让农民能够充分掌握现代科学种植技术,抓住生产主动权。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培训农民35.2万人次。

--> 2021-02-24 威远县界牌镇花荷村: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74102.html 1 走专业化科技化路线 时令蔬菜铺筑乡村振兴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