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内江:以特色产业架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

隆昌市古湖稻渔产业园小嘴稻虾示范片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忠福 摄

资中血橙产业助农增收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春秀 摄

东兴区新店花椒种植基地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正华 摄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玲

“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

放眼甜城大地,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一个个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点亮了贫困群众的新希望,促进了乡村振兴。

村村有主导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这是内江探索出的丘陵地区“插花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近年来,内江扶贫产业遍地开花,超八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产业花开富万家

这些年,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的脱贫故事在全国“出了名”——从人均年纯收入1900多元的省定贫困村,到整体脱贫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只用了两年时间。柏龙村的脱贫奇迹曾被《人民日报》报道点赞。

贫困村到小康村,如何实现逆袭?答案就在一个个小小的血橙之中——

眼下正是资中血橙收获的季节。在柏龙村,漫山遍野的血橙树郁郁葱葱,一个个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我家的血橙汁甜味美,刚刚上市就被订购一空。”脱贫户谭菊芳言语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把“小果子”做成大产业,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脱贫故事。

如今,资中血橙种植面积达26万亩,挂果面积18万亩,鲜果产值2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血橙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60%,是全国最大的血橙规模化生产基地。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资中县实现了102个贫困村、2.2万户7.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资中血橙等特色产业为高质量、可持续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瞄准特色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不只是在资中上演。

在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该村积极对接内江市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发展和市中区万亩雷竹产业发展项目,已建成年出栏内江黑猪1500头的集体经济养猪场、年出栏肉羊200只的集体经济养羊场和雷竹种植基地。目前,下元村黑猪、雷竹、肉羊等产业蓬勃发展。这个曾经的贫困村,2016-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从0到100万元的飞跃。

在威远县,目前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2万亩,占全国无花果种植面积的32%,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均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威远县已形成以无花果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空间上形成南无花果、北茶叶、西樱桃、东中药材、全域生猪农业产业布局。

在隆昌市,“一只虾”撬动扶贫大产业。近年来,隆昌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已发展稻渔12.6万亩,做足“田文章”,将稻、虾变为扶贫“金娃娃”。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内江围绕“12345”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科学布局特色种养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特色产业的扶贫故事,在内江的广袤农村精彩演绎。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50个、面积117万亩,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6.39万亩,扶贫园区覆盖249个贫困村。贫困村开发“甜城味”特色增收产品,成功申报294个“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标识,涉及农产品577个。

■多产融合壮筋骨

地处川南丘区的内江,不属于省上确定的“四大片区”贫困区域,但小区域贫困和“插花式”贫困现象在各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存在。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8万人、贫困村301个。

内江深知,要想拔掉穷根,唯有发展产业才能持续“造血”。在发挥优势,着力发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四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内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插花式”产业。

2020年10月的一天,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村委会会议室。

签字、按手印、领钱……73户贫困户在此排队领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入股分红。此次分红,是该村贫困户第四次享受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壮大带来的红利。“感谢党的好政策,日子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2020年,村民李祥明一家人分了近1万元。

2014年,黄桷桥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28人,贫困发生率11%,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村。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产业支撑是关键。2016年以来,以市中区“万亩柑橘园区”建设为契机,黄桷桥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兴旺了,村民脱贫了。

如今的黄桷桥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崭新靓丽的楼房错落有致,成片的柑橘林郁郁葱葱……一幅幸福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2017年,黄桷桥村实现了贫困村的退出和贫困户的全部脱贫,并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等称号。

产业+旅游,这样的“扶贫产业+N”模式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

在威远县观英滩镇竹塘村,打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张牌,打造了中药材观光园,逐步形成了“农旅融合”新业态,产业兴旺了、经济搞活了、人气旺盛了,夯实了脱贫质量。

在东兴区上塘坊村,花椒基地配套建起加工厂,实现了“扶贫产业+加工”产业链式发展,带动该村于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曾经被嫌弃的荒地变身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

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叶家沟村,在“农业+电商”的支撑下,当地利用上千亩荒废20余年的茶场,开发出新品“荒山茶”,市场价每公斤高达1200元,带动70多户贫困户增收上万元。

市中区大屋冲村的稻田鱼、东兴区上塘坊村的九叶青花椒、资中县三岔村的不知火……在内江,这些都是小有名气的乡村土特产。这些村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昔日的贫困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摆脱贫困的典型。

农业+旅游业、农业+工业、农业+电商……内江大力实施“扶贫产业+N”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开辟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能人引领产业兴

产业链上育能人,能人引领产业兴。

陈秀英,资中县龙结镇“秀咏农场”场主。作为内江培育的农村家庭能人典型,近年来,她带领全村村民在血橙产业上提质量、创品牌、扩销路、增效益,实现米粮村血橙规模化种植。目前,该村血橙种植面积已达1100余亩,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

2017年,陈秀英当选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并于2018年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像陈秀英这样的农村家庭能人,全市还有78.51万。2016年起,为积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力量,内江启动“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培育乡村振兴本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全市农村家庭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梁柱”。

冬日甜城,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满山的枳壳树苗沐浴在阳光中。脱贫户曾中全将自家承包的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用于种植枳壳,自己也在合作社务工,除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费以外,曾中全年末还可享受入股效益分红,年均收入达2万元。

威远县东联镇佛尔岩村,900余亩柠檬树郁郁葱葱。脱贫户陈双荣在柠檬园内剪枝、套袋,一年能实现务工收入1万多元,不仅照顾了家中老人孩子,年底还能实现入股分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内江301个贫困村能实现“蝶变”、21.7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离不开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更离不开在产业链上培育起来的“家庭能人”。

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康婷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刘小康,因为先天残疾,不能干重活,2009年母亲又瘫痪卧床,一家人生活变得艰难,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刘小康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发展小家禽养殖,并利用承包地和自留地种植无花果和季节性蔬菜。2015年,他成功脱贫了。为回馈家乡,2018年,刘小康回到兴家村办起“康婷服装加工厂”,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让村民每月在家就能挣到2000元。

“产业扶贫需要发现培育农村创业致富‘领头羊’,通过他们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打造‘扶强带弱’的产业扶贫模式。”内江对贫困群众既“输血”又“造血”,一批治理型、引领型、技能型家庭能人在内江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刘小康”们有了稳定增收的途径,村里有了主导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今日甜城大地,成千上万的致富能人正带领脱贫群众一道,共谋乡村振兴,辛勤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书写“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的幸福美丽乡村画卷!

--> 2021-02-03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73302.html 1 内江:以特色产业架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