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委员心声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市政协委员 李如岗

产业园区是承载我市开创大工业时代的主要载体。建议要强力推进龙头项目;要推动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优势企业;要拓展升级产业园区,以园区大建设带动工业大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主动与发达地区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引进更多项目;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在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上的新突破,把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形成鲜明特色的龙头项目作为落户产业园区的主攻目标,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要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引导行业内部加强合作,增强产业聚合能力

市政协委员 刘祎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要注重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企业、产业发展能力。建议引导行业内部加强合作,避免无序竞争,实现行业、产业延链、补链,增强产业聚合能力;搭建平台,畅通政企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的“手牵手”走出去,承接成渝地区产业配套转移,建设成渝地区重大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成渝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

转变观念、鼓励创新,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

市政协委员 温钧

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能带动工业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这样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也能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发挥出发动机、助燃剂、催化剂的作用。内江要建设成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区,不仅要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要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要出台政策,引导企业主动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在科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最终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

推进内江数字经济发展

市政协委员 张世敏

推进内江数字经济发展,一要加快推进5G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高铁站、重点商圈等人员密集区域全覆盖,以5G基础建设推动5G商用,尽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二要打造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从5G+大数据、5G+工业应用、5G+智慧制造、5G+智慧医疗、5G+文旅、5G+教育等方面重点突破,为实现“内江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信息化基础。三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为推动内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要积极探索政务云一体化服务体系和建设,推进内江大数据中心、政务云的扩容升级,为内江政务一体化应用的快速发展做好支撑。五要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奠定数字农村转型发展的群众基础。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市政协委员 古金

培育旅游新业态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文旅融合实现有效输出,文旅“联姻”产生爱的结晶。一要充分运用声光电、歌舞演、甚至虚拟技术,让文化从群体认知变成个人体验,要让文化“活”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旅游的灵魂。二要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合力做好“文旅+”,让旅游“特”起来,真正成为游客的向往。三要精准对接特定客户群体,把功能用起来,结合现有、正在建设的文旅项目,做好二次开发,细分文化市场,着力吸引“回头客”。

以文旅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市政协委员 刘浑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一要深度挖掘城市内涵,包括挖掘内江历史文化内涵、工业文化内涵、特色文化内涵。第二是科学谋划总体布局,要按照“一核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划定核心圈层、基础圈层、外围圈层,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第三是兼顾资源保护开发,注重传承好人文历史精神,形成点线面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旅氛围,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第四是加快完善工作机制。要突出规划引领,加强约束管理,探索多元投入,通过系统有序的设计和规范实施,促进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田园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助推绿色发展

市政协委员 刘擎崔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依托大规模绿化内江行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开展植树造林,2016年至今,累计营造林近40万亩,大幅提升了全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实现地绿山青,打造宜居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议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将大规模绿化内江行动等造林投资计划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落实。探索义务植树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进身边增绿,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和引导,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生态宜居,依法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全面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加强森林防火。

引入更多环保型企业,打造绿色发展产业园区

市政协委员 张泽锐

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内江巴蜀文化优势,努力融入“双城”经济建设之中,以文化为媒嫁接到成都、重庆的经济实体之中;以隆昌与荣昌的合作为突破口,建一个“一区多园”的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机遇优惠政策,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对现有企业开展环保测评,要求企业配备环保监测设备及对工业废物的处理设备,确保工业废物达标排放。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对低碳环保型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更多地引入环保型企业,打造绿色发展的产业园区。

(本报记者 姜晓凤 整理)

--> 2020-01-21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50498.html 1 委员心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