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9 内江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5091111新闻邮箱:2117074232@qq.com

精准扎实有效,我们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陈艳(中)与参与该村产业扶贫项目投资人唐铣交谈

郑人弋在丰收节上推销村里的农特产品

村干部为李桂英(左)挂上四川好人牌匾

村民们在东兴区永福镇鸦鹊寺村的花椒种植基地干活

水南镇金华村第一书记李慧在展销会上推销乌骨鸡蛋

党建引领促发展 绘就民富业兴图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攻坚部署】

开展全面驻村帮扶。大力实施“千名第一书记”选派计划、“三百驻村工作队”选派计划,1050名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统筹调整市级领导同志(含厅级干部)68人次和相关市级部门对144个贫困村联系指导,3063名干部到农村结对帮扶,实现6.6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强化186名综合帮扶干部服务保障,助推凉山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攻坚故事】

1月10日,威远县山王镇坭河村办公室,“第一书记”郑人弋正忙着采购枇杷和黄桃苗木,为来年的生产做准备。正值农闲时节,这是目前最首要的工作。

2019年是郑人弋来到坭河村的第五个年头。几年来,坭河村在他这个“领路人”的带领下,精心谋划、精准发力,以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产业,村里各项事业飞速发展。

2018年4月,威远组织部在“威远组工”微信公众号上了开辟“第一书记·为你代言”农特产品宣传专栏,依托“党建电商+新媒体”推广平台,用党建力量聚集发展人气,用党员干部“朋友圈”提振农特产业“影响力”。郑人弋在公众号上发布了给村里的枇杷“代言”的文章之后,阅读量攀升,五一小长假,前往村里采摘枇杷的游客暴增,更有贵州的电商老板前来考察,商量合作事宜。

2019年7月,村里金良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南瓜20多吨,销路不好,专合社负责人找到了郑人弋。郑人弋随即联系了当地镇政府,通过其官方微信号推送自己的“代言”文章,还联系到内江几个大型超市前来采购,不到一个月时间,专合社的南瓜销售情况就得到了改观。

在一些实体展会上,郑人弋更是不遗余力、热情高涨地向人们介绍村里的芭蕉、新品红薯等产品,效果良好。

突出党建引领,搭建销售平台,解决了农产品销路等难题,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我们的党建引领乡村示范点中,除了配套果园,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内江黑猪体验馆……”郑人弋一边介绍一边兴奋地比划着。一幅民富业兴的产业图,正慢慢变成现实。

精神扶贫激活内生动力 贫困户获评“四川好人”

◇本报记者 姜晓凤 文/图

【攻坚部署】

2019年,我市聚焦精神扶贫,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配套实施精神扶贫十大行动;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依托农民夜校等平台加强感恩教育,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广泛宣传扶贫先进、脱贫典型,讲好内江脱贫故事,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攻坚故事】

“李桂英是勤劳脱贫的典范,是孝老爱亲的典型,值得大家学习。”说起村里的“名人”李桂英,隆昌市双凤镇天湾村党支部书记范贤华忍不住点赞。

2016年4月,丈夫因病不幸离世,李桂英的精神和身体都经历着煎熬,但痛定思痛之后,她勇敢地接过了家庭的重担。

“丈夫没有完成的任务,我来完成!”这是李桂英对自己、对家庭的承诺。

“这个媳妇好!”80岁的婆婆兰顺容对儿媳满口称赞:“对我们两个老的都很好,怕我上山割柴草摔倒,借钱都安了天然气。”

原来,因给丈夫治病,家里欠了不少外债,全家人都省吃俭用。兰顺容一次上山砍柴割草时,不慎摔伤致肋骨断裂。不愿婆婆再为此劳累、受伤,2016年8月,李桂英一咬牙又借了一万多元,给家里安装了天然气。2018年2月,公公突发脑梗,此后身体大不如前,尽管生活拮据,李桂英还是坚持给公公买300多元一桶的蛋白粉补充营养。

“有缘分才能成为一家人。”李桂英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希望两位老人能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年国家的好政策。

事实上,丈夫走后,曾有不少人给李桂英说媒,但都被她拒绝了:“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家。”照顾家庭之余,李桂英悉心经营着一家小店,这是她和丈夫的心血,也是家里的收入来源之一,村民们来这里喝茶、打牌,也可以买些副食品。此外,她还抽空绣十字绣补贴家用。

2018年以来,在内江市委宣传部等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天湾村大力发展枳壳产业,李桂英也积极参与,分批次种下了100余株枳壳种苗,为家庭再添一条增收渠道。

2019年3月,李桂英登上了“四川好人榜”,获评孝老爱亲好人。在村里,她也被评为了“最美天湾人”,还常常被村干部作为典型向群众宣讲。

天湾村驻村工作队员陈云东说,“通过挖掘、培育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引领和培育文明乡风,提振群众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鼓励老百姓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如今,乐观向上的李桂英组织村里的妇女跳起了广场舞。身体舞动起来,笑容也常挂了在脸上。

筑得凤巢引雁归 助推脱贫奔小康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攻坚部署】

创新发展“归雁经济”助推脱贫奔康。内江市依托110余万在外务工农民工、近千名在外企业家、1200余名知名乡友等巨大人才红利,启动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建成返乡下乡创业园区20个、孵化器基地6个、示范乡镇14个;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10052人,创办经济实体10240个。其中,创办返乡下乡企业1144户,规模种养业408个,祥和茂制衣、川南大草原、劲抖科技等规模以上大型企业79户,引进投资总额达306.71亿元,新增返乡下乡企业吸纳就业4.9万人,带动就业10万余人。

【攻坚故事】

1月11日,冬日暖阳,为东兴区永福镇鸦鹊寺村蒙上了一层柔光。乡村路旁成片的花椒树散发出一股股花椒的清香。

6组村民段登华正在花椒地里剪枝,看着一棵棵矮壮的花椒树枝繁叶茂,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个花椒基地是返乡创业者唐青友2016年流转村上100余亩地创办的。到2019年,整个花椒种植基地已达590亩,出产新鲜花椒7.5万公斤,加上回收种植户的新鲜花椒达到了20万公斤,烘烤出干花椒3.3万公斤,销售额超300万元。

从2015年开始,段登华就在基地里干活,每年光是务工挣的工资就有3万余元,他还把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了花椒产业基地,自己留下2亩多地种了200株花椒树,2019年第一年挂果,产值就达7000多元。

今年64岁的村民罗正康,也是从2015年开始在花椒基地务工,并于2018年顺利脱了贫。

据介绍,花椒基地在鸦鹊寺村聘请了30多名工人,其中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在采摘花椒的用工高峰期,用工人数多达200余人。

2016年,花椒基地创办了鲜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专合社带动村民发展青花椒种植,主要经营种植、加工、销售青花椒,辐射东兴区永福镇、苏家乡、杨家镇等十多个乡镇,发展农户300余名,种植面积4000亩。通过免费为农户提供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并按市场价回收花椒进行加工,解决农户销售问题,摸索出“专合社+农户+加工厂”的模式,形成花椒一条龙产业经济链,带动镇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人创业带动一个村,一个基地发展带火一个产业。正如段登华说的那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有了奔头,也就有了希望……”

农产品进展销会 脱贫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姜晓凤 文/图

【攻坚部署】

抓实电商扶贫。截至2019年,全市建成5个县(市、区)级电商运营中心、镇级服务站166个、村级服务点939个,覆盖贫困村297个,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攻坚故事】

1月12日,为期4天的“2020四川电商年货节暨川渝新春欢乐购”资中分会场落下帷幕。在资中县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展区,来自水南镇的乌骨鸡蛋、陈家镇的桑芝菇、鱼溪镇的生态鲶鱼、高楼镇的不知火、龙结镇的耙耙柑、罗泉镇的豆腐乳、孟塘镇的剁椒等优质农产品成为了抢手货。

在这次展销会,资中全县200余名第一书记通过“线下展销+线上推销”的方式,带着本村农业企业、农业专合社及农户的绿色农产品惊艳亮相。陈家镇半边街村的桑芝菇很受欢迎,在展销会上销售一空;水南镇金华村的乌骨鸡蛋则因为营养价值高受到孩子家长青睐;鱼溪响水滩的生态鲶鱼吸引了多名餐企老板询价对接;来自水南镇沱江村的血橙也颇为吃香,因皮薄多汁、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贫困村农产品走进展销会,找到了大市场。“以往我们的乌骨鸡蛋都是发往成都、重庆,第一书记李慧帮我们把乌骨鸡蛋拿来参加展销会,为我们打开了本地市场提供了机会。”水南镇金华村园耕农业开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孝伟感慨地说。

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展区的产品由资中县第一书记工作联盟5个分支组织遴选,都是应时应节、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涵盖了果蔬、畜禽、水产和其他农副产品等4个大类11个品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通过“弘资中”“资中同城会”等新媒体采取线上宣传的方式,推广、销售6个大类50余个品种的农产品。从生态农产品到初级加工产品,从特色“土”产品到传统“老”字号一应俱全,还推介了濛溪桃花苑、响水滩等旅游资源20余个。

“短短4天时间,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实现线下销售额2.3万余元,线上销售额47万余元。”资中县第一书记工作联盟副总召集人廖星贵介绍,“2020年,资中县第一书记工作联盟将继续汇聚245名第一书记力量,推介本地的优质水果、水产畜禽、加工产品,以及枇杷采摘节、桑葚采摘节、状元文化节等旅游资源,实现农业资源整合、信息畅通,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布局。”

村集体“家底”厚起来 点亮村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张小丽 文/图

【攻坚部署】

2019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壳消薄”计划的工作方案》,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市共争取到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4160万元,用于支持全市52个村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攻坚故事】

1月13日下午4点,距离下班还有一个多小时,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8组村民陈艳就早早约好舞伴,准备下班后去村里的文化院坝排练节目,“马上要过年了,我们排了支舞,参加镇上举办的迎春晚会。”

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就去村里的文化院坝跳舞,工资一月一结。陈艳现在的日子,用她自己的话说,“过去想都不敢想!”

时间倒回到2015年以前。那时,黄桷桥村还是贫困村,陈艳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长期患病,母亲是聋哑人,丈夫在外打零工时不小心摔伤了腰,儿子正在上小学……全家人的生活负担几乎都压在陈艳一个人身上。因为要照料家人,她不能出远门打工,仅靠务农和丈夫偶尔做点轻手工活维持生计。

那时,一贫如洗的陈艳不会想到,生活会在短短几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一切,源自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陈艳看到,村里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间间破烂的土坯房被崭新的楼房代替,一片片撂荒的土地被利用起来,种上了柑橘、雷竹、中药材……

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享受的帮扶政策,最让陈艳感到欣慰的是,“村里引进了产业项目,我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

据了解,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黄桷桥村积极融入市中区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积极探索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全村1000多亩土地几乎全部用来发展产业。

从2017年的8.13万元,2018年的33.16万元,到2019年的36.18万元,近三年来,黄桷桥村村集体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流转土地,集体分红,就近务工……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陈艳一家得到的实惠也逐年看涨。“2019年,产业分红加土地租金,我家收入差不多8000元。”陈艳算了算,“加上我的务工收入,去年我在家门口挣了差不多两三万块。”

过完春节,春天的脚步就近了。陈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未来可期。

聚焦2019年内江脱贫攻坚大事记

1月 明确目标

我市明确2019年脱贫攻坚计划目标:65个贫困村退出,15064名贫困人口脱贫。

3月 任务清单

2019年3月4日下午,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9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点》《2019年全市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关于对贫困对象开展全覆盖“大走访”活动的方案》《关于市级领导同志、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村工作分工的通知》《内江市19个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

4月 大走访

结合丘区“插花”贫困实际、立足提升脱贫质量,2019年3月-4月,内江开展脱贫攻坚全覆盖“大走访”活动,着力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强弱项,遍访全市所有贫困对象(包括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热潮。

6月 大排查

2019年6月11日下午,全市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部署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马波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用心认真尽责,把“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精准实地做到位,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7月 大排查巡回指导

截至2019年7月10日,我市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第一轮巡回指导工作。

10脱贫验收

2019年10月14日至10月20日,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13个全市贫困退出验收组,对年初确定的65个拟退出贫困村开展了全覆盖验收。

11月 全面收官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2019年65个贫困村退出的通知》发布,审定并同意年初确定的65个拟退出贫困村退出。至此,我市实现了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零,全面完成“十三五”脱贫退出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张小丽 整理)

--> 2020-01-16 1 1 内江日报 content_50081.html 1 精准扎实有效,我们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enpproperty-->